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小康在文章中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观点来阐述如何着力培育更具松弛感的积极社会心态:
1. **制度改革**:通过在生育、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重要领域推出更多实际、有力的政策,减轻整体社会的压力感受。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上推动素质教育的真实落地,鼓励全面发展;改进工作制度以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避免"加班文化";以及优化城市规划,加强绿地、休闲和文化空间建设,提升公共空间可及性。
2. **创造“慢生活”场景**:通过增加绿色空间、休憩区、文化活动的供给,拓展各种旅游形态(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并鼓励单位内部举办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这一策略旨在提供多元化的松弛体验路径,帮助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找和享受“慢下来”的力量。
3. **普及社会心理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与针对性,确保各类人群都能获得适应其需求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干预。这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问题重点群体的服务拓展,也关注于将轻松、有益的心理保健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作为预防和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
这些建议的目标是通过创造一个既充满社会支持又富含个人成长机会的环境,促进人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多重挑战时实现情绪平衡与心态健康。这不仅对个体福祉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社会整体的韧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的和谐发展。
吕小康教授的文章强调了情感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来培育更具松弛感的社会环境和心态,为构建更有韧性、更为幸福的社会提供了一套行动计划。
理论研究
2025-04-03 11:03:45.114405
《国家治理》于近期发表了由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小康撰写的题为“着力培育更具松弛感的积极社会心态”的文章。文章分析了推动情感治理体系的关键策略,并探讨在充满压力与不确定性的生活环境下,如何培育具有弹性和能动性的社会心态。通过有效的情感治理来缓解社会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与普及度,旨在提升个体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及应对能力。同时强调在城市规划、文化旅游以及企业内部活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以营造有利于放松和减压的社会氛围,增强整体社会韧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进一步丰富多维度的情感支持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场景具有重大意义,旨在为所有人群提供获取自身所需的心理健康及压力调节指导。通过构建更具松弛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能够有效减轻人们在面对压力、冲突以及不确定性时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助力社会和谐稳定。文章认为,在情感治理方面采取上述措施有助于提升个体福祉的同时,也对增强社会组织结构的韧性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