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安徽农民刘杰和记者李丽对基层减负政策在乡镇的实际作用进行的一次联合调查。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主义和负担过重问题**:
- 调查显示,之前存在过多且繁复的督查、检查和考核,使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无法专注于实际工作。
- 政策优化了对乡镇的考核项目数量,减少到81个指标,减轻了基层负担。
- 考核体系从关注“材料”、“痕迹”转移到重视“成效”、“潜绩”,鼓励基层干部投入更多时间到创造价值的任务上。
2. **监测机制防止反弹**:
- 建立专项机制和工作小组,定期检查是否有“形式主义”问题死灰复燃的倾向。
- 通过通报、约谈、问责等方式,确保减负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 **乡村发展与政策落实:
- 解放后的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谋化村庄发展项目,如合作社建设、农田水利改善、电商服务和乡村旅游等。
- 强调了农村社会的期望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希望未来能够减少形式主义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
通过调查,文章表明基层减负政策在安徽的成功执行情况及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此背景下的改革举措正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创新与健康发展,强调了减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关注农村民生福祉的价值。整体而言,该报道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乡村地区发展支持的实际成效和民众的需求预期之间的积极互动。
实践案例
2025-03-04 08:10:57.613331
为解决农村地区因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小马拉大车”现象,《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进行了深度调查。问题聚焦于农业生产、教育、医疗、交通等关键领域,揭示了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如何影响基层农村的实际运行与农民生活。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已推出多项旨在减轻政策和行政负担的措施,但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上面号召、下面唱空城计”的现象。为避免表面减负而实则转移矛盾的情况发生,《农网》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确保基层“减负行动”落地生效,并持续关注相关问题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合力推动政策落实和执行透明度,有效监测,能真正实现让农民受益、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政策层面上的制度改革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更要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为农村地区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