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究知识库

"驱动创新与品质升级:中国制造迈向制造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路径"

政策解读 2025-06-25 17:04:18.138860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形象在全球范围发生深刻变化。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制造强国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重新设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何佳讯教授在其文章中阐述了这一战略的关键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及人才为本,揭示其不仅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指引和国家品牌战略的核心价值,还体现了创新型国家建立的基本要求。 2015年,《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首个制造强国的战略纲领性文件正式发布。此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注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及绿色发展转轨,并强调企业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此战略不仅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激发了本土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领域的投入。 研究显示,在过去十年,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后,中国国家形象相对于中国制造的国际评价有所改善。然而,尽管中国宏观形象良好,“中国制造”依然被普遍认为与低附加值、低成本关联紧密,并面临着质量差的问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为中国在2015年开始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升整体竞争力及达到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 通过推进国家层面的品牌建设,构建国际级的技术系统和产业矩阵,中国制造企业已在全球市场中建立起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涉及航天、数字制造、芯片、高端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国家品牌战略》中的这一理论逻辑进一步强调了制造业与创新型国家在协同促进及互增强效应之间的深度联系。 总体而言,《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政府政策、企业创新、全球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和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战略体系,中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时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创新型国家地位,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空间。
#制造业升级 #技术创新战略 #全球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