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困境》一文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几种主要理论挑战,包括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本土理论挖掘不足及南部理论(非西方社会理论)的缺失。该文章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教授景军撰写,并在学术期刊《社会政策研究》2024年第4期上发表。
**关键观察点:**
1. **西方理论依赖性**:中国社会科学界,特别是社会工作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对西方理论的引用和套用。这导致了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可能过于抽象化、脱离本地文化和社会实际情况的现象。
2. **本土理论挖掘不足**:作者指出,在面对特定地方的社会问题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来自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学研究。这一点意味着解决复杂地区性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3. **南部理论的缺席**: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而言,“南部理论”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领域。这表明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在与非西方地区的知识交流和融合方面存在局限,导致对全球南方视角的认识不足。
4. **克服策略**: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解决这些困境,包括加深对本土研究的理解,引入更多国际(特别是南部国家)的观点和理论,以及通过学术活动、研讨会等形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强调应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保持警惕,在借鉴外部知识时要深入分析和合理运用。
5. **建设全球社会科学体系**:文章呼吁构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科学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怀”,将不同地区和社会的智慧融入研究和理论发展之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利益与福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困境》着眼于促进中国社会学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实践,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中国方案”。
理论研究
2024-10-20 12:09:12.602525
本文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撰写,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三大理论困境: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本土理论挖掘不足以及南部理论(特指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研究)的缺失。作为一篇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 6期上发表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实践的国际视野和多元开放》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指出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1. **本土理论挖掘**:重视并深入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质、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问题,构建符合中国背景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这有助于确保理论不仅适用于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指导和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
2. **南部理论引入与融合**: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西方视角或东方视角的二元对立,而是需要更多关注南方国家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解和吸收这些多元文化的视角,可以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包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3. **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有效对接,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政策制定和社会建设中,以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发展。这不仅需要研究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需要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总之,《中国社会科学》文章强调了在保持一定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从中国自身社会条件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世界兼容性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理论体系。本文呼吁中国社会工作者和学者,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路径,以便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特色的“中国智慧”。
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深化本土研究,并积极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中国社会工作领域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多突破,并在全球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贡献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