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究知识库

中国科学家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刷新研究历史

理论研究 2025-04-02 17:20:17.674779
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常压下发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的重要突破。这一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并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高度赞誉。超导现象被形容为能够传递能量不消散,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意外发现汞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特性,并将此现象命名为“超导”。起初,由于需要依赖昂贵而稀缺的液氦来实现极低温环境以达到超导状态,使得超导技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随着铜氧化物材料于1986年在相对较高的低温下(-238℃可使用液氮)展现出超导特性,并在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的带领下获得突破性的样品,在48.6K和46.3K下的超导转变温度为当时的纪录。镍基超导体的最高转变温度也达到了接近这一里程碑,为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此次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运用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进行研究,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成功稳定了原子结构,并在数纳米厚度下实现了理想的超导薄膜材料。这一成就不仅提高了高温超导领域的科研深度和广度,而且可能为修订物理理论教科书提供了新的论据。尽管现代高温超导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如电力传输、磁悬浮列车运行以及粒子加速器等,但常压室温超导体的发现仍被视为终极目标。当实现这一目标时,将彻底改变能源利用和许多现有技术,提升能源效率并促进医疗、交通系统的技术革新。 总之,《半月谈》文章高度关注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深入探讨了高温超导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高温超导 # 中国科研突破 # 纳米"绣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