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究知识库

这篇文章提供了24篇关于中国县域政府、治理以及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文献综述或研究文章。该文涵盖了自2015年至2019年期间发表的不同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并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责任与公众感知**:通过对中国老年人的态度调查,理解他们对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负责任的看法。 2.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应用**:探讨组织变革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在行政管理和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3. **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从一个组织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讨论了国家治理中“有编不用”和“编外用工”的共存现象及其影响。 4. **项目制与政府责任**:考察不同背景下的“项目治国”策略、执行过程以及运作逻辑,及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和局限性。 5. **基层减负与问责悖论**:分析了国家政策减轻基层治理负担的过程中如何应对责任分配的问题,并探讨了“问责悖论”。 6. **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难题**:讨论监督机制在基层环境中的实施对治理所带来的挑战及后果。 7. **会议负担**:“有形负担”(会议室会议)对基层公务员的创新行为有何影响,以及这些负担如何通过影响官员的方式和时间分配而间接影响政策执行和社区发展。 8. **项目制视角**:从技术政治学的角度探讨“职责同构现象”,即层级责任设定与地方政府行政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导致层层加码和形式主义的问题。 9. **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分析**:根据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对中国政府在不同问题上的响应方式进行解析,并探讨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另外,文本文献还涉及了中国老人对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的看法、区域差异、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硬性操作(如“痕迹主义”兴起)、以及基于组织现实主义视角对国家治理有效性与回应性的讨论。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而且反映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中国政府及各级管理机构如何面对挑战并寻求改革的可能性。 整体而言,该文献综述展现了中国县域政府治理研究中的多元视角和动态变化:从政策执行到政治行动、从公共管理和组织行为到社会心理反应的深入探讨。这为理解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框架下运作的动力与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理论研究 2025-01-11 08:02:06.253072
肖唐镖、刘元贺在《治理研究》2021年第5期发表的论文《民众政府观的概念建构及其测量》,探讨了“民众政府观”这一概念如何构建以及如何进行量化评估。这个概念聚焦于民众或公民如何看待并参与于政府治理中的角色和方式。 刘滨、许玉镇在《求实》2021年第3期发表的题目为《权责失衡与剩余权配置:基层减负进程中的“问责悖论”》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在基层治理中权利与责任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以及如何在这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权力分配与管理,特别是在基层负担减少的过程中面对的责任归属问题。 贺雪峰和郑晓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的论文《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难题》,讨论了监督机制下移至乡村后对基层治理活动带来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关于如何有效实施监督,同时不影响或降低它对日常治理流程的实际效率、资源利用和公众福祉的负面影响。 关晓铭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文章《项目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技术选择——技术政治学的视角》,聚焦于以“项目法”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从技术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其应用、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吴海红与吴安戚在《治理研究》2019年第5期的文章《基层减负背景下“责任甩锅”现象透视及其治理路径》,重点分析了在减少基层工作负担的背景中出现的一些规避和转移责任(即“甩锅”)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采用的解决方案。 胡威在《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发表了《困于会议室——会议负担对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讨论了频繁开会造成的沉重会议负担,探讨它如何阻碍了基层公务员进行创新活动,并且提出了减轻这种负担的方法和途径。 庞明礼与于珂在《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4期的文章《“有编不用”与“编外用工”何以共生?——基于县乡权责关系视角的解释》,探究了县乡村三级政府中编制管理问题,特别是空编现象与使用非编制工人的两种情况并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李利文在《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8期的研究论文《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兴起的一个解释框架》,剖析从政府视角推动的各种“不显眼”的政策指令是如何被本地执行部门以可见和可量化的方式实施,以及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 周振超与张金城在《理论探讨》2019年第4期的文章《职责同构下的层层加码——形式主义长期存在的一个解释框架》,从职责同构的角度探讨了基层治理中如何以及为何会产生不断加重的任务或要求的循环过程,这可能表现为一种形式主义现象。 袁刚在《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发表的文章《“责任状”过多过杂, 基层干部该“减负”》,聚焦于政府向下属单位分发各种责任书的具体情况,提出减少这些文件和简化职责的要求以减轻基层官员的负担。 王军洋与胡洁人在《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性的逻辑: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他们试图说明中国政府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如何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来回应社会需求和问题,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和复杂性。 王家峰在《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的文章中从组织行为角度出发,讨论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强调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及对于提高政府效能的关键作用,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策略。 关雪芳在《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的论文《“项目治国”的成效与限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分析对象》,关注于“项目制”在中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实施、效果及局限。文章强调了其对文化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以上文献展现了中国县域治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挑战和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基层减负、责任转移、监督机制、会议负担、编制管理、形式主义、层次间工作分配平衡与职责结构等。这些研究共同提供了对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多方面洞察,为理解当前国家政策执行与地方实际情况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份综合性的视角。 这些建立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之上的文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基层治理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改进治理模式、提升政策效率、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思考和建议。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深入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责任中寻求高效且包容的治理路径。
#这段文章概述了2019年-至今的学术文献中关于“项目制”这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技术选择的研究主题 #以及与基层政府责任、行政负担减轻、监督下乡村治理难题、剩余权力配置和问责悖论等相关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语境下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 1. **"项目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技术选择——技术政治学的视角"[关晓铭,2020]** ——从技术政治学的角度对项目制这一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工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在促进和挑战政府功能、资源分配及管理效率等方面的角色。 2. **权责失衡与剩余权力配置:基层减负进程中的“问责悖论” [刘滨 # 许玉镇,2021]** ——探讨了在基层政府责任减轻进程中,权责平衡可能遭遇到的挑战和障碍。此文中提及“问责悖论”,即减少负担和加强效能之间的冲突。 3. **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难题 [贺雪峰 # 郑晓园,2021]** ——讨论了监督力量(如上级政府、媒体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进入基层时可能带来的治理不平等问题和社会信任度问题。 4. **“责任状”过多过杂,基层干部该“减负” [袁刚,2018]** ——特别关注了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责任规定与分担问题。文章强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对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务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5. **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陈水生,2014]**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项目制如何在实施中体现政府目标、资源分配策略以及其影响和社会成效。 6. **“职责同构”批判 [朱光磊 # 张志红,2005]** ——指出了传统行政结构中的问题,即基层政府的组织架构与上级部门高度“镜像”,导致效率低下的现象,提出对这种模式的反思和改进路径。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项目制作为工具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管理、责任分配、权力配置等层面的问题讨论。